对整个假期都独自在家的儿子来说,带他去朋友家串门,无疑是最开心的一件事,用雀跃形容只有过之而无不及,而我,总能被他眼里的那份神往和光彩所打动。
打开门,一眼就看见朋友的女儿坐在散落一地的玩具当中,相互打过招呼后,儿子很快被邀加入宝地,搜寻各自喜爱的宝贝并进行交流。朋友则一边沏茶一边念叨:“现在的女孩皮的不像个女孩,所有到她手里的玩具,少则一日,多则几天,就被拆得七零八落,各种各样漂亮的洋娃娃,不是被涂成非洲妞,就是缺胳膊少腿。”我笑而不语,因为,就在她娓娓道来之际,我家储藏室里那几箱或壳身相离,或空无一轮皆趴在那无法动弹的玩具汽车,都一一从我眼前闪过。相同的命运,不同的地点罢了。
玩具,我个人认为,本就是孩子的一种即兴需要,在玩的过程中,谁会去在乎玩具的精美或昂贵,无虑就对,有乐就好!
可记得我们的童年?花钱去购买玩具几乎是种奢侈,从铁环、陀螺到鸡毛毽子、石头子儿,无一不出自我们的双手,可一样地让我们爱不释手,其乐无穷,直至现在的念念不忘。
现在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玩具,大都是大人造出来给孩子们玩的,即便有那么几家正规的玩具产品是事先征求儿童心理学家意见的,可心理学家也是大人,而大人,都是用自己认定的逻辑来推导儿童的认知世界,按自己定好的模式希望孩子照着去玩的。
无可奈何地发现,在我们的周围,许多父母亦有意无意地将养育子女当作一个驯化的过程,他们高举爱的旗帜,从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口号中出发,伴着孩子在他们设计好的路程中风雨无阻地行进着。在这样的背景和烘托中,被赋予各种使命的玩具便陆续粉墨登场:塑造气质、开发想象、增强手眼协调能力······ 只是,给再多这样的玩具给他们,日后可否有一两个,孩子们用记忆之拂轻轻一触即褶褶生辉、眉角含笑的?其实,我们回忆起童年之所以那样美好,并不是因为玩具本身,而是一些与之相连的人和事,以及由那些人和事而衍生的快乐。 |